2025 年国庆当天,河南郑州回族家庭的孙女士特意给 5 岁女儿换上新买的粉色连衣裙,扎起俏皮的羊角辫,在洒满阳光的客厅窗台前,记录下孩子演唱《歌唱祖国》的瞬间。
视频里,女童一手攥着小国旗,一手随着旋律轻轻摆动,虽吐字略显稚嫩,但每一句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都唱得格外认真,孙女士将视频发至社交平台,既是留存孩子的成长印记,也想借节日传递家国情怀,没成想半天内就收获近千赞,评论区里 “爱国种子从小扎根”“歌声里全是真诚” 等好评不断刷屏。
展开剩余79%这份温馨却被一条江西 IP 的评论彻底击碎。该评论不仅用 “夭折”“活不久” 等极端词汇对女童进行恶毒诅咒,更嚣张放话 “等着看这孩子怎么没的,大家一起见证”。有热心网友当即反驳 “对小孩说这话太缺德”,对方却接连回怼 “我爱说啥就说啥,管得着吗”,言语间毫无收敛之意。
傍晚孙女士陪女儿翻看评论时,看到这条恶意留言气急了,看到妈妈的样子,女儿明白了大概,“是不是有人不喜欢我唱歌,我以后是不是不能再唱《歌唱祖国》了?”
孙女士又气又心疼 —— 自家孩子平时连踩死蚂蚁都要难过半天,竟平白遭受如此恶意。她当即带着视频截图赶往派出所报警,明确表示:“我不要任何补偿,只求他当面给孩子道歉,让孩子知道自己没做错。”
辖区民警接警后,通过平台后台迅速锁定网暴者身份:53 岁的江西男子俞某某。起初电话沟通时,俞某某满不在乎地辩称 “网上的话随口说说,当不得真”,甚至抱怨 “小题大做”。直到民警严肃告知其行为已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涉嫌 “威胁他人人身安全” 和 “公然侮辱他人”,可能面临拘留处罚时,俞某某的语气才瞬间慌乱。
没过多久,他便通过民警转达 “和解意愿”,提出愿意支付 2000 元经济补偿求撤案,却被孙女士果断拒绝:“我们家虽不富裕,但钱买不回孩子的安全感,必须来郑州当面认错。”
10 月 13 日,俞某某搭乘高铁从江西赶赴郑州,在民警陪同下走进孙女士家中。面对母女俩,他起初还试图找借口,见孙女士态度坚决,才低下头反复道歉,随后又说 “妻子身患重病常年卧床,家里全靠我打零工支撑”,恳请对方体谅。
孙女士虽然怀疑他卖惨,但看到他风尘仆仆的跨省道歉,最终心软让步,仅要求其录制公开道歉视频澄清错误。视频中,俞某某对着镜头念出道歉词,“我不该对 5 岁孩子说恶毒话,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乱发评论了。”
最终,警方综合考虑其主动致歉及家庭特殊情况,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俞某某处以 500 元罚款。
事后孙女士坦言,孩子的心理阴影短期内难以消散:“以前睡前总爱哼歌,现在却老问‘那个人还会骂我吗’,连窗台都不敢靠近了。” 她特意咨询心理医生得知,低龄儿童遭遇语言暴力后,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心理,这种创伤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真希望大家都能记住,键盘敲下的恶语,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伤疤。”
此事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网络上总有一些人肆意宣泄恶意,口无遮拦,此次俞某某受到处罚,正是对这类人的有力警示。还有网友认为,孙女士拒绝金钱补偿、坚持要求当面道歉的做法十分正确,相比物质赔偿,让施暴者直面自己的错误,更能起到震慑作用,也更能给孩子一个交代。
事实上,俞某某的案例并非个例。在互联网时代,总有一些人误以为隔着屏幕就能 “为所欲为”,将网络当作释放负面情绪、发泄恶意的 “法外之地”。可他们忘了,网络从来不是道德与法律的真空地带,每一条恶意评论、每一次网络暴力,都可能成为刺向他人的利刃,而施暴者终究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文字或许可以撤回,但言语造成的伤害却会留存心底。希望俞某某的经历能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在网络世界中,更应坚守法律底线与道德准则,多一份包容与善意,少一份刻薄与恶意。毕竟,营造清朗、友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对于此次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