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不少准大学生都想利用暑假时间悄悄变美,新学期“惊艳众人”,用新面貌迎接精彩的大学生活。据报道,自暑期以来,到河南某医院美容科做双眼皮(重睑术)和腋臭手术的高考生明显增多。科室医生表示,如今,大家对医美手术的包容性很高,多数父母都比较支持,甚至越来越多家长主动带孩子去整形机构,把整容项目当成送给孩子的成年礼。
医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美容的门槛,高考后长达3个月的假期为医美提供了“恢复黄金期”,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父母理解、接受孩子去做医美,因此,近年来,高考完的学生们,在大学入学前纷纷选择“集中变美”。在社交网络上,“高考 爆改”等词条的讨论度居高不下。美甲、染发、减肥、化妆、医美等项目也在该群体中大受欢迎,甚至形成了“高考后美容经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渴望美、追求美本就是人之常情,本着个人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采取正规医疗手段让自己变美,带来精神层面的愉悦,这没什么可苛责的。尤其是年轻一代,无论是其身处的年龄阶段还是成长经历,都使得他(她)对审美和个性有较高的要求,面对大学的新环境,自然想要展示更完美的自己。
报道中还提到,曾经被避讳的“狐臭”手术今年也悄然登榜。可见,年轻人除了更精致的外貌,同样开始注重自身整体的形象管理,而且这种对个人形象的重视更加坦然、大方。这本身就是年轻人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认同的一个过程,背后是审美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他(她)们在即将步入人生新阶段的当口,对一个更加立体、更富魅力的自我的期待。
每年出现类似新闻,总有人担心这是年轻人过度关注外在、忽视内在修养和自我提升的表现。其实,外貌美与心灵美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存在,追求内在充实与外在精致也并不冲突。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如果说起何为美?答案大概是“一千个网友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程度。可以肯定的是,美从来不只是一种样貌。或者退一步说,当美都变成一种样子,比如同一模板下的双眼皮、“精灵耳”“漫画腰”,就像所有的花朵的大小和颜色都大差不差,这样的“美”还能算美吗?
社交平台上关于如何变“精灵耳”的分享。
回到个体,实在不必将美的标准单一化,并将自己裹挟其中。不同的美之间很难说存在差距,不过是有所差异。人们自然可以承认自己的审美要求,并按照意愿接纳或管理自己的外在形象。需要强调的是,医美并不是对抗容貌焦虑的手段,对于不合规的医疗机构借此进行的过度渲染,也要提高鉴别力。
就像美丽难以定义,美好的生命状态自然也是多元和丰富的,外表体面固然是加分项,但健康管理、技能提升与自我接纳,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方式,应理好其中的先后之别,做好平衡取舍。当然,与此相关联的审美观念的改变、价值的树立,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