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了《归队》的大结局吗? 抗联六人小组最后只剩下云虎和福庆两人,花儿、小贵、汤德远、老山东相继牺牲,这个过程实在太惨了,看得人心里揪得慌。
有人说这剧压根没按套路来。你以为的“归队”是热血集结? 错了,是拿命铺出来的路。 六个人从松林镇八棵松约定开始,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倒在半路,有的连名字都快被人忘了。
老山东鲁长山,全队的主心骨。 他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吃马粪里未消化的食物幸存下来,本来可以回家,却依然选择寻找队员。 就是这么个谨慎到骨子里的人,最后死在了哈尔滨解放战争。
死前他还拉着新兵说:“替我看看新中国。 ”胜利就在眼前,他却没挺过去,这让人不禁思考,战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花儿的命更苦。她只是军医,也是小队里面唯一的女性。 日寇为了断我军粮草,把村落都消灭了,把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监视。
兰花儿的母亲给女儿送吃的被日寇发现,被日寇开枪打死了。一个只想活命的姑娘,硬生生被逼成了抗日的“压寨夫人”被葱山小白马救下后,她不光拉着手下跟抗联打鬼子,还怀了孩子。
可最后呢? 椅背山保卫战,她一个非战斗人员,揣着情报往阵地冲。 她把孩子放竹筏上漂走,自己沉河而死。 一家十口被屠,自己死在传情报路上,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汤德远最让人意外。刚出场时我以为他是“逃兵”被抓去挖金、差点活埋。 原来从坠崖那天起,他就在演戏,用“市侩”当保护色,偷偷给抗联送情报。
直到老山东他们在椅背山死守七天七夜,他突然烧了日占区粮仓,举着枪喊“为革命献身”。 从“利己”到“献身”,他用命完成了蜕变。这种转变是不是说明了即使是最动摇的人,在关键时刻也能爆发出惊人的勇气?
田小贵是队里最年轻的,冲动但热血。 跟日军肉搏时,他抱着鬼子滚下山坡,最后连全尸都没留下。 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战场上,让人不禁想问:战争究竟夺走了多少年轻人的未来?
高云虎和福庆算是“幸运儿”? 他们没小说里的奇迹,只有半夜疼醒的骨头。 高云虎差点被活埋,幸好被大阔枝救下。
福庆被日寇抓进劳工营,又跳崖逃生,被云虎所救。 他们活到了1945年“八月风暴行动”,引导苏军反攻。 但这样的“幸运”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痛苦和挣扎?
查资料才知道,东北抗联从成立到1945年,伤亡率高达93%。 什么概念? 100个人里,活下来的不到7个。
福庆和高云虎能撑过十四年,不是运气,是拿命熬出来的。 这样的数据背后,是多少个破碎的家庭和消逝的生命?
现在看抗战剧,总觉得“胜利”是理所当然。 可《归队》偏要撕开这层滤镜:老山东没看到新中国,花儿的孩子没爹没妈,汤德远到死都背着“汉奸”的骂名。
他们不是大英雄,就是些想活下去的普通人,却在乱世里活成了光。 这是不是更接近历史真相?
最戳我的是结尾那个镜头:1945年“八月风暴行动”后,八棵松树下,六个身影的墓碑排成一排。
福庆和高云虎站在中间,像当年约定的那样“全员归队”。 只不过,是用这种方式。 这种形式的“归队”是不是更能让我们记住那些为抗战付出生命的人?
剧里没拍他们多伟大,只拍他们多想吃顿热饭。 可正是这点馋,让他们从雪原里爬出来。 说到底,抗战不是神迹,是饿极了的人想活。 这种对人性的真实刻画,是不是比那些神剧更有力量?
老山东说过一件事,想要抗日得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钱,一个是人,一个是时机。 这些话是不是说明了抗战的艰难和复杂性?
连接这四条线索的,恰恰是“归队”的精神信仰。 “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只要命根子在,咱们革命的火就不会灭”。
剧中这些金句的背后,正是《归队》这部剧的精神内核。 这种精神信仰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
《归队》既非文学作品改编,也非原型人物或故事改编,而是高满堂老师和另三位编剧基于大量的采访、资料收集进行的原创。
因此,这六位主人公,都是抗联战士的集合体。 这样的创作方式是不是更能全面展现抗联战士的多样面貌?
东北抗联的战斗环境,无论从地理、气候上来讲,还是面对的敌人来讲,都是异常艰难的。 在这种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依然坚定前行,永不放弃,革命乐观主义必然是其内心的支柱之一。 这种乐观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是如何保持的?
多位主角、多条故事线,在长剧创作中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法。 可是本剧独特的多线交织式叙事,带给人非常强烈的新鲜感。
剧中六个主人公会因偶遇与走散,频繁重组故事线。 这种叙事方式是不是更好地展现了战时人生的无常?
每条线都不孤立存在,都夹杂着主动与被动,都受到新角色的影响与左右。 这命运走向,确实难以预测。 这是不是像极了真实的战争环境?
现在刷短视频的人,可能连抗联全称都记不清。 但记住93%就够了。记住有人把命留在雪里,只为后来者能在屋里吃火锅。 这样的记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松林镇还在,八棵松也还在。 只是树下多了几个空酒瓶,像等人回来碰杯。 这样的画面让人不禁想象,如果那些牺牲的战士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他们会说些什么?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