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身份证价值50万,这就是资本游戏的入场券
2000年初,上海逸仙钢材市场。一位名叫周华瑞的福建商人正在向银行推销他的创新想法:让没有固定资产的钢贸商们组成联保小组,互相担保贷款,并以存放在第三方仓库的钢材作为质押。
这个想法被银行视为“石破天惊”的金融创新,谁也没想到,它将在未来十年催生出一个涉及2000亿资金的资本神话与崩塌。
贫困县走出的资本玩家
周华瑞来自福建省周宁县——一个全华东海拔最高的贫困县,在福建经济发展榜单上“时而倒数第一,时而倒数第二”。上世纪80年代,周华瑞辞去当地集体企业的工作,走出深山老林闯荡上海滩。
他从扛水泥做起,后来做些零配件小买卖。在计划经济痕迹浓厚的时代,他靠爬六楼送货上门等国企不愿做的苦活积累起第一笔资金。
1996年,周华瑞抓住浦东大开发的机遇,租下逸仙路889号近百亩土地,建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到2004年,市场进场企业从26户猛增至649户;交易量从10万吨跃升到420万吨。周华瑞的荷包迅速鼓了起来。
周宁人开始成群结队奔赴上海。这个人口仅20万的小县城,10万人外出从事钢贸生意,占据上海钢贸市场七成以上份额,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周宁帮”。
金融创新的魔力
2005年,民生银行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金融机构,以基准利率上浮20%的利率向钢贸商发放贷款。当时业内一片惊叹:“这也能申请贷款?”一位建行客户经理回忆道,2004年钢贸老板走进银行要求贷款时,他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周华瑞首创的“五户联保+动产质押+担保机构担保”模式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向钢贸商发放贷款时,由钢材市场成立的专业担保公司为个体商户提供担保。即便个别商户无法偿还贷款,担保公司和钢市老板也会兜底代偿。
银行终于可以安心放贷了。而周宁人则发现了更广阔的天地——钢材贸易不仅是生意,更是融资平台。
“联保模式是以诚信担保,我们拿到钱后,可以多元化经营。”福建省周宁县上海商会会长周培建直言不讳,“贷出的钱并不局限于只做钢贸。”
四万亿点燃的狂欢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银行与钢贸商进入蜜月期。当时在周宁人聚集的钢材市场门口,同时设立多家银行的办事处。
“银行客户经理是倒过来求我帮忙完成贷款任务。”钢贸商李天成回忆,他的贷款从原来的几千万飙升到两个亿:“他们每天都来公司,看着财务报表,画以亿为单位的信贷蓝图。”
银行间的“服务竞赛”如火如荼:房产抵押率从五折升至最高峰1.5倍;民生、华夏、光大等银行的信贷员自发组成贷款小分队,根据钢贸商的账面流水推荐最适合的银行贷款产品。
一张3522开头(宁德籍)的身份证在市场上的叫价可达30万,拿到银行就能被审批下来数百万贷款。鼎盛时期,一张福建周宁县的身份证价值50万,凭此就能从银行贷出500万。
钱生钱的资本游戏
福建钢贸商们迅速掌握了资本运作的精髓。他们采用“联保模式”,由4至10个可靠的亲戚朋友组成“联保组”,相互担保获得贷款。
“先一步到位成立个注册资本较大的公司,这样贷款额会更高些。”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国家规定的银行贷款用途限制也很容易规避——只需随便找个公司签订购货合同,钱就能从银行“出来”。
拿到贷款后,福建钢贸商们开始了更高级的玩法:以钢铁贸易企业作为融资平台,从银行融资,然后获得金融、地产股权后,再反手抵押给银行。这样不仅获得相关分红、收益,又不影响钢贸领域的现金流。
“在老家的周宁人看到大城市里钱来得那么容易,只要出门做钢贸的身价都上了百万、千万,于是也纷纷投奔同乡的钢贸市场而去。”资金在滚动中,个人具体的资产负债变得隐秘,每个人都被贴上了同一张标签:“有钱人”。
周宁县的面貌因此改变。这个小县城曾有宝马车一千多辆,劳斯莱斯数十辆。钢贸商们还捐给周宁县政府一个亿,而当年周宁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两亿多。
崩塌:当潮水退去
2011年,转折点悄然而至。钢价从每吨5110元一路跌至3340元,两年内最高跌去1700元/吨。
2012年初,无锡一洲钢材市场老板李国清因无力偿还3600万元贷款而选择跑路,成为刺破泡沫的那根针。银行开始紧急收贷、限贷甚至停贷。
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2013年,上海地区钢贸贷款余额约为1300亿,其中仅有300亿到500亿有抵押物。
曾经的风云人物纷纷倒下:
- **周华瑞**:第一钢市对外担保14亿,4.05亿注册资本金和1亿保证金全部用于代偿后仍有8亿资金缺口
- **肖家守**:2014年2月,“上海钢贸大王”4.66亿股权被冻结
- **苏斌**:在上海的三套别墅、四套房子、两栋写字楼全部被查封,“现在连吃饭的钱都快没有了”
2012年2月,福建省周宁县上海商会相关负责人发表《倡议书》,无奈承认:“这个现状是时代的必然,不是我们恶意想走到这一步,这两年进入钢贸行业的企业,不贷款是没出路,贷了款就是死路,走了这条路就是不归路。”
余波:躺着中枪的无辜者
这场信贷风波的余震持续多年。2015年,一位在上海工作的黄先生先后向多家银行申请商品房抵押贷款都被拒绝。银行口头回复的拒贷理由惊人相似:他的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是福建省的代码350,银行出于信贷风险考虑暂停福建人贷款申请。
曾经的金融创新沦为信贷黑洞,银行从“错爱”走向“错杀”。而福建钢贸商用银行贷款获取“第一桶金”的创富神话,最终演变成中国金融史上最惨烈的信贷危机之一。
那些曾经衣锦还乡的周宁商人们,在泡沫破灭后成群结队回到故乡。只是这一次,他们不是豪车成队、衣锦还乡,而是身无分文,回乡躲债,或者希望从家乡重新起步。
资本的游戏终有结局。当2000亿信贷资金如潮水般退去,留下的不仅是银行的坏账和钢贸商的破产,更是一个关于贪婪、创新与监管的金融寓言。
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