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方思路:以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为基础,加骨碎补、淫羊藿、鹿角霜、龟板胶等。
熟地、山茱萸补肾填精;骨碎补、淫羊藿温肾壮骨,现代研究表明其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鹿角霜、龟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髓、强筋健骨。
加减应用:肾阳虚明显加附子、肉桂;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兼有脾虚加党参、白术。
2. 脾肾双补 —— 朱良春验方思路朱良春先生认为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骨质疏松多因脾肾两虚,治疗注重脾肾同治、标本兼顾。基本方举例:黄芪 30g,党参 15g,白术 12g,茯苓 15g,熟地 20g,山茱萸 12g,补骨脂 15g,骨碎补 15g,丹参 15g,鸡血藤 30g。
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促进气血生化;熟地、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肾精肾阳,充养骨髓;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络,改善骨骼血供。
特色配伍:常配伍 “血肉有情之品” 如紫河车、鹿角胶,增强填精补髓之效。
3. 活血通络兼补肾 —— 颜德馨验方思路颜德馨先生从 “血瘀” 理论出发,认为骨质疏松与骨络瘀滞相关,治疗在补肾基础上注重活血化瘀。基本方思路: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赤芍活血通络;熟地、枸杞子、杜仲补肾益精;黄芪补气以推动血行。
理论依据:“瘀不去则骨不健”,瘀血阻滞可影响骨骼营养供应,活血药物可改善骨微循坏,促进骨代谢。
二、名老中医经验方举例(需辨证使用)1. 补肾壮骨汤(韦贵康经验方)组成:熟地 20g,山茱萸 15g,山药 15g,茯苓 12g,泽泻 10g,丹皮 10g,骨碎补 15g,淫羊藿 15g,杜仲 15g,续断 15g,黄芪 20g,当归 12g。
功效:补肾填精、强筋壮骨、益气活血。
适用证型:肾虚骨痿型,症见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乏力、易骨折、舌淡苔白等。
2. 健脾补肾方(路志正经验方)组成:党参 15g,白术 12g,茯苓 15g,炙甘草 6g,陈皮 10g,山药 15g,熟地 20g,山茱萸 12g,枸杞子 15g,菟丝子 15g,补骨脂 12g,鸡血藤 30g。
功效:健脾和胃、补肾填精、养血通络。
适用证型:脾肾两虚型,症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大便溏薄、骨密度降低等。
3. 骨松康方(孙树椿经验方)组成:鹿角胶 10g(烊化),龟板胶 10g(烊化),熟地 20g,山茱萸 15g,山药 15g,杜仲 15g,续断 15g,骨碎补 15g,丹参 15g,川芎 10g,黄芪 20g。
功效:补肾填髓、强骨壮筋、活血通络。
适用证型:肾精亏虚兼血瘀型,症见腰背剧痛、活动受限、骨骼变形、舌质暗紫等。
4. 活血壮骨方(石仰山经验方)组成:桃仁 10g,红花 10g,川芎 12g,丹参 15g,赤芍 12g,熟地 20g,山茱萸 15g,淫羊藿 15g,补骨脂 15g,黄芪 20g,牛膝 12g。
功效:活血化瘀、补肾壮骨、强筋健腰。
适用证型:血瘀兼肾虚型,常见于骨质疏松伴腰椎间盘突出或骨折恢复期,症见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瘀斑等。
三、中药成药与外治疗法经典中成药
仙灵骨葆胶囊:由淫羊藿、续断、丹参等组成,补肾壮骨、活血通络,临床常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治疗。
骨疏康颗粒:以黄芪、淫羊藿、丹参为主要成分,健脾益肾、活血壮骨,适合脾肾两虚兼血瘀者。
左归丸 / 右归丸:分别针对肾阴虚、肾阳虚型骨质疏松,需辨证选用。
外治疗法(名老中医常用)
中药热敷:用透骨草、伸筋草、川芎、红花、补骨脂、淫羊藿等煎汤热敷腰背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如施杞教授常用热敷方)。
针灸治疗:针刺肾俞、命门、腰阳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补肾健脾、通经活络(朱良春先生善用温针灸增强疗效)。
四、用药注意与中医调护建议辨证分型是关键:
肾虚分为肾阴虚(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肾阳虚(畏寒肢冷、舌淡胖),需精准用药;脾虚者需配伍健脾药物,避免滋腻药物碍胃。
中西医结合治疗:
若骨密度极低或已发生骨折,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钙剂、维生素 D 及抗骨质疏松西药(如双膦酸盐),中医可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理:多食用补肾食物,如黑芝麻、核桃、枸杞、海参、牛奶等;脾虚者可多吃山药、红枣、莲子。
运动建议:选择负重运动(如快走、爬楼梯)和抗阻训练(如哑铃),刺激骨骼生长;八段锦中的 “两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可辅助强肾壮骨。
日照与补钙:每日晒太阳 15-30 分钟,促进维生素 D 合成;注意膳食钙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菜)。
预防重于治疗:
女性绝经后、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建议 45 岁后定期监测骨密度,早期通过中药调理脾肾,延缓骨质流失。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和病情制定方案,同时定期复查骨密度及血钙、维生素 D 等指标,调整治疗策略。若出现骨折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